首页
搜索 搜索
资讯

世界速读:同样看到秦始皇出行,刘邦项羽各自说了一句话,差别很明显

2023-04-18 12:54:49 中华网热点新闻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项羽和刘邦,少年时都是不怎么听话的熊孩子,刘邦小时候游手好闲,两位哥哥都安守本分在家里经营产业,但刘邦却不像哥哥们那么听话,到处惹事生非,游手好闲,好喝酒,花钱大方,不学无术。其父刘大叔也很失望,经常拿他和邻居家的孩子比,告诫刘邦要做听话守规矩的乖孩子,但是在年少轻狂的刘邦看来,父亲的责骂与劝告不过是耳边风,说过就忘了。

项羽祖上是贵族,《史记》说项羽"学书不成,去学剑,又不成"。项羽的叔叔项梁便很有些恼怒。项羽说,学会了写字,不过可以记下别人的名字,有什么用?学会了剑术,也不过战胜一人而已,不值得学。要学,就学可以战胜千万人的东西。项梁想想也有道理,就教他兵法,项羽这才高兴去学,不过,学得也不认真。

或许是巧合,刘邦、项羽都曾经看到过秦始皇出行。秦始皇游会稽山时,项梁带了项羽去看热闹。项羽看到皇帝出行仪仗威严,旌旗猎猎,脱口而出的说:"彼可取而代也!"刘邦去咸阳办差,看到秦始皇出行前呼后拥的排场,叹声道:"嗟乎,大丈夫当如此也!"

同样的场面,同样的情景,项羽说的话,充满英雄气魄,说得如此干脆利落、豪情万丈:"彼可取而代也!"那口气,就像一伸手就拿到一样,这是自信,也是自大。刘邦的话就没有那么气派了,貌似一个混混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,一个穷人对富人住豪宅开豪车的羡慕嫉妒恨。"大丈夫当如此也!"有能耐的人要过这样有模有样的日子啊!但不能如此又怎么样呢?说说而已,大约也只好算了,说的很现实。

以后的发展也可以看出,项羽看重的不是结果,而是取代过程,是成就霸业、无所不能、无所不备击溃的过程。最能表现出项羽这一性格的,是他兵败垓下之时。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,他惦记着的是什么呢?是那位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骏马。最后带领二十八骑兵到达乌江,本来乌江亭长在那里等他多时,劝他过江东山再起,结果是 "无颜见江东父老。"最后把自己的战马托付给乌江亭长,自己则再次和追过来的汉军血战,最后自杀身亡,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,此刻痛惜的不是他的功败垂成,而是心爱的骏马美人无从安排,也不考虑如何逃出重围,如何东山再起,在他心里有这个过程足矣,可见他就没怎么把那最后的胜利当回事。

"大丈夫当如此也"刘邦的目的是要像秦始皇那样,要过大富大贵的生活,可以看出刘邦的现实主义。刘邦在起兵过程中一直不怎么顺,基本上没打过胜仗,当然,秦都咸阳他攻下了,秦王子婴向他投降。按照当初的约定,"先入咸阳者王",刘邦原本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天下之主。但是怎么样呢?火候不到,只好忍气吞声地将咸阳原封不动的相让,任项羽去烧杀掠抢,自己则去当汉中王。项羽俘虏了他的老父亲,要刘邦投降,威胁把他老父亲活活煮了喝汤。如果刘邦是性情中人,非要和项羽拼个鱼死网破不行,但是,刘邦为了最后的目的,他没这样,而是对项羽说,我父即你父,你煮了后也给我分碗汤喝,气的项羽只跺脚。

对刘邦来说,最终的胜利是主要的,为此他改正了自己作为泼皮无赖的很多缺点,忍受了很多他不能忍受的东西,比如礼贤下士、倾听忠言。比如忍受韩信在自己被包围、生死存亡的时候,提出的封王的要求,比如在入秦之后面对诱惑,他一忍再忍,约法三章,秋毫无犯等。这都使他大得人心,既得天下百姓之心,又得谋臣将士之心。

刘邦项羽看到秦始皇出行各自说的话,差别很明显。他们以后的发展也是如此,拥有现实主义的刘邦,成了打不死的小强,成就了帝王伟业。而拥有理想主义的项羽,经不起失败,最终乌江自刎。

对于本文所述历史,欢迎留言评论,更多精彩,敬请关注。

参考书籍:《史记》《资治通鉴》